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量普及,动力电池的规模化退役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挑战。根据国务院最新会议上的决议,建立完整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系显得很重要。那么,退役的动力电池究竟何去何从?它们是不是真的只能被遗弃?
未来几年,中国的动力电池退役数量将飞速增长。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3140万辆,动力电池的需求与退役均在同步提升。根据相关报告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规模将突破千亿元,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不可小觑。
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大致上可以分为梯次利用与再生利用。电池容量衰减至80%以下后,便不再适于汽车使用,但这并不代表它们的终结。
梯次利用:当电池的电量在50%到80%之间时,经过专业拆解可以被重组为应急电源或储能设备。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旧电池能够继续发挥作用,服务于家庭与企业的用电需求。
再生利用:如果电池容量下降到40%以下,这些电池将进入拆解环节。通过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提取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回收率高达99.6%和91%。这些金属材料能被重新利用,进而再制造成新的动力电池,真正的完成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上海老港工业园区的新能源汽车拆解生产线,自动化与智能化的设备齐全,使得汽车拆解流程变得更加高效与安全。每辆车通过滑轨自动运输,确保了拆解过程中核心零件如锂电池与电控系统的完整回收。正是这种高度发达的技术,推动了电池回收行业的高效发展。
为确保动力电池的安全与高效回收,工业与信息化部于去年发布了新版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明确了技术指标及标准,包括电池回收率等。此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提升回收效率。
随着科技的慢慢的提升,废旧电池的修复技术也在悄然兴起。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像“药物”一样的锂载体分子,可以通过注射补充电池中的锂离子,从而显著延长电池常规使用的寿命,这一创新可能为未来的电池修复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在新能源汽车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背景下,旧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不仅是行业自律和政策规范的体现,更是推动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从当前的技术创新到未来的市场需求,动力电池的“退役不报废”无疑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和机构去参加了,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绿色转型之路。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